上路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上路看书 > 觉醒的她 > 第56章 不涣其神(上)

第56章 不涣其神(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自那日失眠之后,林子夏每天昏昏沉沉睡不够,作息和家里的猫咪完全同步。上午吃完早饭哈欠连连,索性去睡觉,一觉醒来通常下午两三点,起来吃午饭,看会书,下楼散散步,吃完晚饭,早早地就又去睡觉了。在睡醒的空档回复信息,任何人约她都说自己在忙。

就这样在家睡了一周之后,总算睡够了,打算出去走走。恰好有个朋友发来信息,约她哪天见面。林子夏心想拣日不如撞日,回说:那就今天吧。

湖边,二人在人群中,虽说还不到摩肩接踵的地步,但也走得艰难。

朋友有些紧张地说:“好多人啊!我有点人群密集恐惧。”

林子夏目视着远处,安慰道:“不用管别人,专心欣赏风景。”

开阔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水波飘荡着画舫、游船,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浓淡相宜,好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林子夏开玩笑说:“原来古人的水墨画是写实的!”

沿着湖边走,细长的柳条随风飘摆,远处长堤上站满了人,二人忽然改了路线,拐到北山街上。道路两旁种满了梧桐树,高大又茂盛的梧桐树,这时候从另一个角度看长堤,像水墨画上的笔墨,淡淡一痕,又是别有一番风致。

走累了,坐在小渡头的石阶上休息。渡头两侧的水里种着荷花,不时还有白鹭飞过,远处是长堤,再远处是山,再远处是太阳。

“在你旁边,人会静下来。”朋友说完赶忙解释说,“就是感受不到什么情绪波动,但又不是那种死气沉沉的,而是那种有生命力但同时又很平和的感觉。”

林子夏微微一笑,说:“你不是第一个这么说!这是我刻意训练的结果——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最近半年一直都保持的不错,除了上次跟妈妈吵架之外,直接秒破功。再有就是上次因为项目的人不讲道理很生气之外,其他时候,情绪基本上都还比较稳定。对于我这种高敏感的人来说,真心不容易。”

朋友惊讶地问:“你发脾气会摔东西吗?”

林子夏摇摇头说:“多半会哭。”

听说一吵架就哭的人是泪腺失禁,这样的人通常都非常敏感。

“那你为什么跟妈妈吵架?”

林子夏表示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一些家里的琐事,:“反正我态度不是很好,又咄咄逼人,妈妈直接生气了,让我管好自己的事。不过,这不是重点,因为那时候我的情绪还很稳定。当我的朋友听说我跟妈妈吵架了,他的第一反应说:“或许她并不是因为你态度不好生气,而是因为你不结婚生气?”

林子夏顿了顿,望着远处的湖水,继续说道:“那一瞬间,委屈、难过、生气、无助,各种情绪从四面八方朝我扑来,眼泪不争气地开始哗哗直流。这时候重点来了,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丝念头:要是我等的那个人能早点出现就好了?接着又闪过一丝念头:要不敷衍一下他们?接着,又闪过一丝念头:没有人能救你,只有你自己能救你!忽然我就清醒了!立刻擦干眼泪,恢复理智。告诫自己:不能妥协的事必须坚持到底,否则就是前功尽弃。”

人真的很奇怪,总是打着“关心你”的旗号,堂而皇之地“越界”。当然不是说不能关心,但至少要先确认这份关心是不是对方需要的,如果不是,那就是打扰。林子夏觉得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都是个人的私事,哪怕是父母都不能过多“干涉”,更不要说那些只是想八卦的人,可能还会苦口婆心地劝你要抓紧,否则过了这个年纪就很难找了。遇到这种“没有边界感”的关心,要学会明确“拒绝”。

当然有的人为了维持和谐关系,而且情商也比较高,稍稍敷衍或转移话题,也就相安无事了。但如果“这种越界行为”已经让自己不开心了,那就要明确告诉对方。表达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带着情绪回击,这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让我不高兴,我也没必要让你高兴”。还有一种是如实地告诉对方,“我觉得这是个人私事,不想讨论,也不想对任何人交代”。如果对方想就此展开讨论,那也可以探讨探讨。根据自己的心情,酌情处理。

朋友一听立马问道:“那你怎么看待婚恋问题?”说完哈哈大笑表示自己很好奇,想八卦一下。

林子夏也哈哈大笑,摇摇头表示:“八卦是人的天性。就像大猩猩喜欢在一起梳毛一样,有助于增进感情。”

这事说来话长,林子夏说自己尽量长话短说。说到底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是她不以结果为导向。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必选项。在没有遇到她愿意结婚的人,她可以不结婚,但这并不代表她不要结婚。

朋友问她:“那如果一直没遇上呢?”

“那也没关系,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对此负全责的准备。”

在林子夏看来,不管结婚还是不结婚,都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只不过二者之间稍微有些差别而已。比如,结婚了就要承担婚恋过程中带来的所有问题;而不结婚则是要承担因此而带来的孤独终老的问题。换句话说,二者之间的差别只是要面对的问题不太一样,并不存在哪个选择更好之说。因此,选自己想要的即可!

朋友继续八卦:“那你就没有喜欢的人?”

林子夏翻了翻白眼,无奈地说:“喜欢太容易了,但对我来说压根就不是简单的喜欢就可以了。”

继而解释说,比如刚认识一个人,自己一般不会太在意对方的性别,而是会把对方当个“人”来对待。也就是说,首先他/她是个独立存在的“人”,没有任何标签。如果觉得这个人有意思或好玩,可以探索。如果是“同频”的人,那就会纳入到“朋友圈”,如果不是“同频”的人,那就“敬而远之”。

林子夏强调:“我只跟我喜欢的人玩。换句话说,我愿意一起玩的人基本上都是我认可的,反正在我眼里都是“人”。”

朋友随即表示:“那我很幸运。”

林子夏继续说:“有了认可之后,才开始分‘性别’,因为要决定相处的‘边界’问题。”

凡是不打算发展成“恋人”的“异性朋友”,那就要明确“朋友”的身份,保持“边界感”,不然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保持好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大家的关系就和谐了。总之,没有“过分”的预期,也就不会产生过多的“情绪”。

听完林子夏的一顿疯狂输出,朋友无奈地摇摇头说:“那你真的太理性了……”

林子夏一脸认真地说:“凡事总要有所取舍。我只不过取了自己想要的,那必然要舍掉不想要的。既然是不想要的,再好也跟我无关了。更确切地说,是不贪。”

人的烦恼往往是因为自己“拎不清”,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得不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