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上路看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242章 皇帝版出走的决心 刺客杀帝图穷匕见

第242章 皇帝版出走的决心 刺客杀帝图穷匕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大唐,自关陇中而起,皇家李氏,也是自关陇士族中而来,如果不是李渊在隋末的三十六路烟尘、七十二路反王中脱颖而出,击败了众多自立为王的对手,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登上了一统的皇位,那么关中李氏和其他关陇士族并没有任何区别,实际上在前隋时,关中李氏本就是关陇世家的一部分,那时候的李氏就是现在的关中各世家。

李唐的建立离不开关陇士族,所以出身关陇的官员就是朝堂上皇帝最倚重的力量,在唐高祖李渊时是这样,太宗皇帝时也是这样,直到李治上位。

太宗皇帝驾崩的突然,虽然他在身前就多为李治继位做准备,但一开始继位的李治依旧难堪大用,这也就有了朝堂臣强帝弱的局面,太宗皇帝正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为李治安排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三位辅政大臣。

也正是有了长孙无忌监国让李治在继位初期没有发生太大的动荡,最大的问题高阳公主和荆王引发的宗室之乱也被长孙无忌斩草除根,没有了宗室争权夺利长孙无忌也开始把持朝政,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坏的开始。

有长孙无忌为李治保驾护航固然是好事,但李治这个皇帝每天的事就是看监国脸色行事,每天的话就是‘监国说得对啊’,这样的处境任何人都会逐渐抗拒,更何况李治还是皇帝,这时候李治和长孙无忌的角色就像是一个受气的“内人”和一家之主,李治是“内人”,长孙无忌是一家之主。

但受气归受气,分歧归分歧,李治和自己的舅舅至少还维持着表面的体面,皇帝和监国就算再有皇相之争那也是暗斗,直到这一次关中旱灾。

李治本想舍了他作为皇帝的颜面,依靠长孙无忌和关陇世家借粮赈济灾民,却被贪得无厌的世家落井下石,这一次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却是彻底把李治戏弄于鼓掌,再加上长久以来憋屈,结合旱灾的原因,李治这才下定决心带领百姓去洛阳移都就食,这就是李治版“出走的决心”。(出走的决心,一部电影名)

待裴行俭说完自己的话之后才想起了自己身在何处,皇帝身在何处,正常情况下皇帝应该在皇宫里见他,现在怎么会在长安城外呢?这是想去哪?

好奇之下裴行俭就问出了口:“皇上这是何往?”

李治笑着道:“关中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朕也没有办法了,所以只能带着百姓去洛阳讨饭吃了。”

裴行俭愕然的看着李治,他也想到了自己在赶路的时候看到关中的赤地千里,这才知道是关中大旱,所以皇上这是带着百姓去洛阳逃灾?裴行俭不知道李治作为皇帝是怎么把去洛阳讨饭吃说得这么坦荡,坦然,洒脱,难道就不顾及自己作为皇帝的颜面吗?

裴行俭不知道李治在见到他之前也很狼狈,是他的到来给了李治洒脱的信心和坦然的决心。

李治这时候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这件事,对裴行俭道:“这一次回来你就不用走了,苏定方将军不是已经在带着沙钵罗可汗归程的路上了吗?”

裴行俭赶紧道:“是,皇上。”

李治道:“把跟你一起回来的那些将士也带过来吧,朕要奖赏他们。”

刚刚裴行俭过来的时候跟他一起回来的将士都被李治的护卫拦在了外面,现在李治于情于理都要奖赏他们一番为自己及时的带来了这个好消息。

裴行俭领命准备离去,能跟着他的人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皇上要奖赏他们裴行俭也替他们感到高兴。

就在裴行俭准备离去的时候,却有一人向着这里走来,来人手中拿着一根棍子用来探路,是个女人,也是一个瞎子。

侍卫们没有拦来人,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瞎女人是皇后娘娘的妹妹武青蝉。

在青蝉的身后不远处还跟着一个满脸忧虑的女人,是武皇后的母亲杨氏,她忧心的跟在自己女儿的身后,本来她还想搀扶着女儿走过来,可是女儿没有让她搀扶,并且是拒绝任何人搀扶,好像这件事只能郭孝慎才能做。

至于青蝉为什么会不顾场合的在这时候过来,一切都是因为裴行俭。

李治移都就食,杨氏和女儿们作为武皇后的家人也一起跟着去洛阳,这是表率作用,响应皇上号召,但实际上武家母女中也有人听说去洛阳就高兴,比如武皇后的姐姐武顺和她的一双儿女贺兰敏之和贺兰毓之,因为他们算起来就是洛阳人,现在皇上去洛阳他们就是回家,自然高兴,青蝉自然也必须跟着武母杨氏和姐姐一起去洛阳。

就在刚才武皇后让内侍监告诉大家苏定方将军擒获突厥沙钵罗可汗的时候,青蝉听到了裴行俭回来的消息,她有一件事想要问裴行俭,于是就不顾场合的赶紧“摸黑”过来。

青蝉想知道郭孝慎的消息。

在上一次裴行俭回来报信的时候只留下了郭孝慎重伤的消息,等到青蝉想要和他探听详细消息的时候裴行俭已经星夜兼程的又离开了长安,青蝉也就没有了探听消息的机会。

这一次她听说裴行俭又回来了,却又害怕裴行俭再离开,也就不顾自己娘亲的劝说,不顾皇上在场的场合,非要过来询问郭孝慎的消息。

好在青蝉作为武皇后的妹妹,不管是侍卫还是内侍监都不会为难她。

于是在裴行俭准备离开的时候青蝉着急的开口道:“请问,哪一位是裴行俭将军?”

裴行俭疑惑的看着这个瞎眼的女人,他因为久在军中并不认识青蝉,但也知道这个女人能没有阻拦的出现在这里必定身份特殊,于是道:“末将是裴行俭,不知道姑娘找末将有何事?”

这时候却又轮到青蝉闭口不言,她也想到了在场的不只是裴行俭,还有皇上,她这么做太冒失了,可是她想到了自己的来意,犹豫一下道:“裴将军,我,我想和将军打听一下郭孝慎的消息,上一次我听说郭孝慎在战事中受了重伤,可是想找将军问清楚的时候,将军已经离开了长安,所以这一次就莽撞的过来问将军了,打扰了皇上和裴将军的谈话,奴婢有罪,请皇上治罪奴婢。”

青蝉的话说到这里大家都看向了李治,毕竟青蝉请皇上治罪,他们谁也不能替皇上张嘴,不过眼下李治正在兴头上,哪有治罪谁的心思,更别说青蝉还是武皇后的妹妹。

李治没有开口,而是看向了武皇后,很明显示意这件事由武皇后做主。

武皇后笑着道:“倒是我这个做姐姐的疏忽了,忘了替舍妹问这件事,裴将军,不知道上一次受伤的郭孝慎怎么样了。”

裴行俭这才知道这个瞎眼的女人是皇后娘娘的妹妹,难怪能走到皇上和皇后娘娘的近前。

裴行俭道:“回禀皇上,皇后娘娘,姑娘也放心,上一次郭孝慎受伤以后就留在了后方养伤,我这一次回去的时候郭孝慎已经伤势无碍,应该会跟着老师的大军一起回长安的。”

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后,青蝉就告罪离开。

过了青蝉这个插曲裴行俭也去召集自己的属下一起过来见皇上。

在裴行俭离开的时候武皇后让内侍监准备了一些金银,这是李治奖赏给裴行俭他们的东西,然后又叮嘱自己身边的贴身侍婢去准备了一些首饰,这是她作为皇后娘娘奖赏给裴行俭他们家中女眷的东西,在考虑周全这一块武皇后总是能做到面面俱到,李治看着武皇后安排妥当,自己也就不参与这些事。

而是念叨道:“也不知道苏定方什么时候能回来,不知道到时候旱灾能不能过去。”

武皇后知道李治这是因为最近的压力太大,巴不得苏定方明天就能回来,然后李治就可以在朝堂上扬眉吐气一番,但苏定方等人带着被擒获的沙钵罗可汗从石国苏咄城开始归程到长安至少九千余里,少说也得八九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到长安。

在裴行俭带着十余骑过来的时候,齐齐下马拜见皇上。

能跟着裴行俭从西域五千里一路赶回来不掉队的将士自然不是徒有虚名之辈,但凡有能力不济也跟不到长安。

李治看着这些彪悍勇武之辈,胸中豪情油然自生,自己有这样的强兵悍将这天下还有何事不平?

接着就让内侍监把赏赐的金银分发给他们,武皇后也说首饰是送与大家的家中女眷,众人没想到自己不但收到了皇上的奖赏,还有皇后娘娘的赏赐,这时候更是激动万分,他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将士,能有多少机会不但得到了皇上的召见,还有皇后娘娘的赏赐,所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就是李治和武皇后作为上位者自然而然的收买人心的本事。

当然李治对于强兵悍将也是真的喜欢,作为帝王谁又不喜欢呢?为此李治特别安排裴行俭等十余人骑马跟随在自己车驾之后,说是让沿途的百姓一起瞻仰一下他们的勇武之气,并且做皇帝的随侍对他们而言这也算是一种殊荣,李治却不知道自己这么做误打误撞的救了自己一命。

之后的十余天李治每走三十里就会扎营停留,不是因为李治只能走三十里,而是因为灾民们只能走三十里。

正常情况下百姓一天肯定不会只走三十里,但他们是已经饿了几个月的灾民,每天吃的也是有一顿没一顿,能跟着皇帝走三十里都是因为皇帝在前面带头,还有就是每走三十里也只会有这一顿吃的,这也是他们走一天路能吃的唯一一顿饭,让百姓走三十里也是百姓的极限,李治也想早点到洛阳,但他不得不考虑百姓的难处,这样长安到洛阳六百里的路上每隔三十里就是一处宿营地为百姓准备吃食,用二十天的时间走完这段路程。

但是灾民毕竟不能以常理对待,在食不果腹的时候失去理智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每一处宿营地都需要重兵来把守维持秩序,这些事情李治就安排到了跟随自己一起去洛阳的宿卫兵身上。

长安的宿卫兵一部分继续留在长安守卫,一部分为了保护李治到洛阳,因此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随着李治远走越远宿营地也越来越多,每隔三十里就留下一批宿卫兵,留在各个宿营地维持秩序的宿卫兵就越来越多,反之留在李治身边保护他安全的宿卫就越来越少。

作为李治贴身侍卫的高尉犁看到这种情况对李治表达了自己对守卫人数减少的担忧,却被李治以杞人忧天笑着挡了回去,在李治看来他哪会有什么危险,这么多宿卫兵来保护他的安全大可不必,他们维持宿营地安全才是不可或缺,再者就算宿卫兵减少,但依旧有高尉犁统领的宫廷内卫来保护李治,李治不相信从长安到洛阳的六百里路程自己能有什么意外。

在李治走到第十七天的时候,距离洛阳也就只有六七十里的距离,眼看洛阳在望,此时李治的心里也没有一开始的着急。

在李治的车驾走到一处隘口的时候,就看到了前方不远处出现了很多的百姓,看情况应该也是往洛阳的方向走去,这应该就是被李治号召的去洛阳逃灾的百姓,在这一路上李治已经见过无数这样的百姓。

在李治的车驾走到这些百姓近处的时候,百姓看到了皇帝的龙旗,都跪倒在路边见过皇帝,李治也从銮驾中走出来向百姓挥手示意,百姓来洛阳也是因他而来,李治需要让百姓看到自己。

但就在这时候变故突生,跪在路边的灾民们突然从自己的身下抽出了长刀向着李治的銮驾冲过来,高尉犁和裴行俭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这些人的意图,高声喊道:“刺客,保护皇上!”

他们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刻会出现刺杀李治的刺客。

这说明刺客里面一定有高深的谋划人,李治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十七天,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上都很疲惫,并且这些天都一帆风顺无事发生,李治的护卫们心理防备一定会降低,会疏忽,尤其是在这里距离洛阳并不远的地方,这份戒备心会降到更低,更重要的是李治走到这里,一路上逐渐减少的宿卫兵减少了保护李治的人数,这些原因就让刺客选择在这里伏击李治的銮驾。

好在高尉犁这个近卫军统领做的称职,哪怕这时候也没有掉以轻心,在第一时间就识破了这些刺客的动机,但识破归识破,高尉犁依旧需要在这冲过来的几百刺客中保护李治的安危。

一时间刺客就和李治的内卫激战在了一起,并且路边的野地中也杀出了刺客,甚至还有几十匹骑马的刺客,内卫看着四面八方的刺客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打哪一边。

李治此时也是呆呆地的看着眼前无数的刺客,他第一次面对几百名刺客的刺杀,加上内卫就是上千人的厮杀,算得上是一场小型战斗,李治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

还有一点就是李治没想到居然真的会有人来刺杀自己,会是谁要杀了自己呢?还派了这么多人!这不是刺杀!是谋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